昌平县城附近有平房:给我讲一下近年来北约职能的调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5 11:30:47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简称北约。截止2004年3月29日,北约成员国有26个。秘书长是夏侯雅伯 (Jaap de Hoop Scheffer) ,2004年1月上任。

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

北约组织的基本框架

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2002年11月在布拉格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 正式成立。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1999年3月,这三个国家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至此,北约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使北约成员国从目前的19个扩大到26个。

2003年6月,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决定通过精简军事指挥机构提高北约的应变能力。根据计划,北约未来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为战略指挥部、战区指挥部和战术指挥部3个层次。北约现行的20个军事指挥机构将在未来精简到11个。在战略层次,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和大西洋盟军司令部将合并为盟军作战司令部,它将是北约“唯一的”最高军事行动指挥部,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另外,北约将建立一个职能性的盟军改革司令部,负责促进和监督军事改革,目标是加强培训、改善军事能力、检验和发展军事原则、通过实验评估新概念。该司令部的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在战区层次,现有的5个战区司令部将精简为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直属盟军作战司令部。这两个战区司令部一个设在荷兰的布仑森,另一个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精悍的”常设联军总部,只负责海上部署任务。在战术层次,现有的13个下级作战司令部将精简为6个,它们分布在德国、英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隶属于上述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同年9月1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为北约盟军军事行动司令部,全面负责北约所有军事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冷战后北约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北约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始全面调整战略,其主要演变进程如下:

1990年7月6日,北约伦敦首脑会议正式提出要调整北约的战略,并首次提出同原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1991年11月7日至9日,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召开,会议确定了北约发展的新战略,正式将北约与原华约的“合作与对话”写入了北约新战略文件中。

1991年12月20日,北约和原华约国家共同成立了北大西洋合作特别委员会,以加强北约同原华约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1992年4月1日,原华沙条约5国、独联体11个成员国和波罗的海沿岸3国同北约15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首次会议。

1992年6月4日,北约决定帮助欧安会执行在欧洲的维持和平的任务。这是北约第一次明确规定可以到北约防区以外去执行任务。

1992年10月2日,北约决定正式建立首支快速反应部队。这支部队由12个北约成员国的部队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在突发危机的情况下迅速增援各成员国部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是北约新军事战略的中心内容。

1992年12月17日,北约决定,今后将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在其防区以外采取相应的维和行动。

1994年1月10日至11日,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通过美国提出的关于同原华约成员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这是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旨在把原华约集团的中东欧国家纳入北约军事集团。

1993年4月12日,北约出动数十架战斗机开始在波黑领空实施联合国的禁飞计划。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首次采取的军事行动,也是北约首次为实施联合国决议而在北约防区以外采取的军事行动。

1995年9月28日,北约正式公布东扩报告,在美国的推动下的北约东扩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5年12月16日,北约首批维和部队开赴波黑。这是北约历史上最大的军事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最大的军事调动。

1996年6月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会议发表了一项声明,决定建立一支多国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对外实施维和、人道援助等行动。

1996年12月10日,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外长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东扩、同俄罗斯关系和北约内部改革等问题,发表了《最后声明》,决定于1997年7月在马德里举行北约首脑会议,以正式确定首批北约东扩国家的名单。

1997年5月27日,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谈判,北约同俄罗斯在巴黎签署《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该文件许诺让俄罗斯对北约事务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以此换取了俄对北约首轮东扩的默认。

1997年7月8日,马德里北约首脑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这标志着酝酿了三年多的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3月12日,原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正式加入北约。

1999年3月24日,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部队向南联盟发起大规模空中袭击。这是北约成立50年来第一次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打击。

1999年4月23至25日,北约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成立50周年,并通过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

北约的扩充及其东扩计划
约成立于1949年4月4日,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北约成立时只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美国乘机调整它在欧洲的战略,提出北约东扩主张,意在将西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东移,以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地带,确立北约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1994年1月10日至11日,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正式通过美国提出的北约东扩计划。1997年7月8日,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酝酿了三年多的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由于北约东扩直接影响到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利益,并对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成为近年来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争执的焦点。然而,北约东扩已是大势所趋,俄罗斯在与西方国家经过多次较量和相互妥协后于1997年5月27日签署了俄与北约相互关系文件。该文件承诺让俄罗斯对北约事务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以此换取了俄对首轮东扩的默认。

在过去50多年里,为了战略上的需要北约曾先后进行了五次扩充,成员国由成立时的12个发展到现在的19个。北约的五次扩大分别为:

第一次: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和希腊加入北约。

第二次: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北约的这次扩大促使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7国于同年5月14日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在冷战状态下几十年的军事对抗,直至1991年华约解散。

第三次: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北约。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

从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1995年9月28日,北约正式公布东扩报告。1996年12月10日,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外长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东扩、同俄罗斯关系和北约内部改革等问题。1997年7月8日,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正式决定,接纳原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1999年3月12日,上述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从而使北约的成员国增至19个。北约的第四次扩大是实现其东扩计划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据军事专家统计,北约在波捷匈三国加盟东扩后,其地面部队增加了近13个师,坦克、空军和海军兵力将各增强百分之十五,其前沿地区向俄罗斯边境推进了650至750公里。北约的战术航空兵从波兰境内已能威胁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等重要城市。

第五次:2002年11月2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北约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2004年3月29日,上述7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向北约正式递交了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这一组织的新成员。这是北约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至此,北约的成员国已达26个。
北约历次首脑会议
经过5次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已形成了拥有26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其边界直接与俄罗斯领土接壤。以下是北约历次首脑会议的简介:
1957年12月16日,第1次首脑会议在巴黎举行。会议重申对和平与安全的立场,强调建立核武库的必要性,决定把中程导弹交给北约驻欧洲最高司令支配。

1974年6月26日,第2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上签署了大西洋宣言,重申所有成员国对成立公约所承担的义务。

1975年5月29日,第3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集体防务义务和对付经济问题的互助义务。

1977年5月10日,第4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承认人权是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始研究对东西方关系的长期趋势和对防务的需要。

1978年5月30日,第5次首脑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北约同华沙条约组织的关系,并就北约的长期防务计划作出决定。

1982年6月10日,第6次首脑会议在波恩举行。会议讨论了在欧洲部署新式中程核导弹和与苏联进行谈判等问题,通过了《波恩宣言》,强调了防务与对话并重的双重战略。

1985年11月21日,第7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总统里根向盟国通报了他在日内瓦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谈的情况。

1988年3月2日,第8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坚持北约的威摄战略,对苏联既保持对话,又保持有力的防务。会后发表了题为《朝着常规武器控制目标前进》的声明。

1989年5月29日,第9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防务和军备控制政策的总体方案及处理东西方关系的政治声明两个文件,并正式肯定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会上提出的欧洲常规裁军的新建议。

1989年12月4日,第10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认为北约和华约均是“稳定欧洲的支柱”,强调西方要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协调立场,维持欧洲的边界现状。

1990年7月5日,第11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上通过的《伦敦宣言》在强调北约继续保持适当数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同时,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1991年11月7日,第12次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召开。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关于和平与合作的罗马宣言》、《关于苏联的声明》等文件和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的决定。

1994年1月10日,第13次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同原华约成员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这是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1997年7月8日,第14次马德里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4月25日,第15次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在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同时,通过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

2002年11月22日,第16次首脑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决定加强防务能力和对北约的军事机构进行改革,并就国际反恐和伊拉克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4年6月28日,第17次首脑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它是北约2004年3月实现新一轮东扩后的首次峰会。会议将主要讨论北约战略调整、下一轮扩大、与第三方发展新型关系等重要内容。

2005年2月22日,北约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加强盟国在北约框架内的合作,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是这次北约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

北约—俄罗斯理事会
2002年5月28日,北约和俄罗斯首脑会议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与会首脑签署了成立新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 (NATO-Russia Council) 文件《罗马宣言》。

2002年5月14日,北约19个成员国外长和俄罗斯外长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了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会议,各方代表通过了建立双方新型关系的文件,就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达成一致,以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取代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以平等合作的“20机制”取代“19+1机制”,并在军控、打击恐怖主义、处理地区危机等领域以“平等的伙伴关系”进行合作。

新的理事会中,各理事国以字母顺序排列,俄罗斯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所有20个理事国都可以自由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在常设联合理事会中,北约以一个集团的身份参加会议,北约各国的立场在参加会议前就协调好了,俄罗斯仅在某些安全领域的问题上拥有参议权,没有决定权。

新理事会规定,每一个北约成员国如果感到让俄罗斯知道某一议题的情况会对本国利益有害,它们就可以否决这一议题,使之无法在理事会上讨论。新理事会的初步议题是:反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军控、海上搜寻和救援、各理事国军方之间的合作、军事改革以及民间紧急事件应对策划等。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大事记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通过北大西洋公约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995年9月28日,北约正式公布《东扩计划研究报告》,引起俄罗斯的强烈反对。

1996年5月31日,俄罗斯宣布正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俄罗斯和北约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文件申明建立由北约秘书长、俄罗斯代表和北约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此后,俄在北约总部派驻了常驻代表,北约在莫斯科设立了联络处。

1999年3月24日,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悍然对南联盟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俄被迫中断了同北约的正常关系。同年9月,俄驻北约总部代表恢复工作。

2000年2月16日,俄代总统普京和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商定,俄罗斯将与北约恢复接触。

2001年5月23日,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

9月26日,北约19国国防部长同俄国防部长举行会议。双方表示要在全球反恐怖主义斗争中紧密合作。

10月3日,普京在布鲁塞尔第8次欧俄首脑会晤时表示,俄罗斯希望北约发生转变,成为一个“更具政治化”的组织。

11月23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北约秘书长罗伯逊。普京主张大力提高俄同北约的伙伴关系水平,但明确表示俄不准备加入北约。

12月7日,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举行外长会议。会议声明指出,北约和俄罗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机制,内容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协调行动和联合行动。声明还表示,北约与俄罗斯已经加强了在反恐怖斗争中和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

2002年5月14日,北约成员国与俄外长在冰岛举行的北大西洋理事会外长会议通过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文件。新的理事会是20国平等合作的机制,标志着“20机制”的正式建立和启动。

5月28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北约和俄罗斯首脑会议签署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文件,新理事会正式取代5年前成立的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

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在美国建议下,于1994年1月在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北约正式邀请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和欧洲中立国家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政治磋商;二、伙伴国可向北约总部派出联络员;三、伙伴国必须承认西方的民主、人权标准,并尊重现有边界。

这是北约成立45年来首次提出向东扩展的举措。共有30个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以及欧洲中立国家签署加入这一计划。它们是: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乌克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拉脱维亚、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斯洛文尼亚、阿塞拜疆、芬兰、瑞典、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奥地利、马耳他、马其顿、瑞士、爱尔兰和克罗地亚。其中波兰、匈牙利和捷克1999年3月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