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光学应用技术手册:词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16:23:30

http://post.baidu.com/f?kz=10265110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
  http://www.v366.net/Article/wx/ds/200410/204.html

  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4082 更新时间:2004-10-3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李白的诗歌多意象美,而杜甫的诗歌多意境美,这也是李白的诗歌较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多为超越现实的,很少表现现实世界,他的诗歌多体现精神世界,读李白的诗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自由,是对生命的超越。李白的诗歌语言平实,天真自然,不饰雕琢,却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与奋发激昂的精神,诗人的形象作为一个精神形象几乎无处不在李白的诗中。

  “太白纯以气象胜[1]”,李白的诗气势磅礴、意气风发,想象丰富、畅然神游,出人意表。李白的注意力多落在奇峰险山,云海大川,想象超越天际,神鬼难及,感情恣意喷发,无意收敛,跌宕起伏,急转之下,一泻千里。李白诗歌的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李白的诗歌就有这个特点,李白的诗歌中有时只是捕捉天地间的奇景,美丽的传说、神话等几个奇丽惊人的物象,烘托出一个无以言表的意象,景与情的奇妙融合,来展现天宇间的大美。

  李白诗歌有“大山”、“大川”、“天”、“月”等比较突出的意象群,李白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山的形象在李白的诗歌中极为突出,而且是大山而不是小山,是奇峰险山,山似乎就是李白的归所,李白的诗歌中的山给人很强的亲切和归属感。“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3]。”、“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4]。”山在李的诗歌中的意象多是奇丽雄伟,高入云霞,飘然如神仙之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7]。”“孤帆远影碧空尽,帷见长江天际流[8]。”“影人平羌江水流[9]”,“千里江陵一日还[10]”,“长江万里清[11]。”李白诗歌中的大川的意象波澜壮阔、蔚为壮观、淘淘不息、激荡不止。长江、黄河这些大川的意象表现了李白的精神世界:蓬勃激昂、势不可挡。这是李白胸中沟壑,头脑中的意象。李白的诗歌中消极情绪掩盖不住他生命的跳动、生命的激情。李白诗歌中意象总是鲜活的,充满力量。山如果是李白诗歌意象的伟岸气质,而大川就是李白胸中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12]。”“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12]。”“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13]。”“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14]。”“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15]。”“清辉照海月[16],”“又闻子规啼夜月[17]”,“起看秋月坠江波[18]。”“何用孤高比云月[19]。”“卷帷望月空长叹[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21]。”李白世称诗仙,其气质绝伦,目及天外,天亦难挡其目光的激射,胸中之气势。月是美好的形象,清孤、寂寞,这些都李白心中美的化身,也是李白形象的另一寄托,“举杯邀明月[22]”,与月对饮,体现了李白的清高与孤独,似乎只有面对明月才能使李白的情绪平和下来。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世尊诗圣,对于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的高低,历来存在争议,其实对于各具不同风格的两位伟大诗人来说,实难断明,我欣赏李白的飘逸不群,也尊敬杜甫的为人和苦吟。但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我个人觉得杜甫更胜一筹。杜甫的诗歌相对于李白的诗歌更耐读,很值得细细推敲品味,越读越有意境,李白的诗歌在这方面就差一些。

  [1] [2] 下一页
  --------------------------------------------------------------------------------------------------
  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CA%B2%C3%B4%BD%D0%B4%CA&sr=&z=&cl=3&f=8&wd=%CA%B2%C3%B4%BD%D0%B4%CA%C5%C6

词最早产于隋代,鼎盛则在两宋,词牌名调达到820余个。像《蝶恋花》、《水调歌头》、《念奴娇》、《满庭芳》、《扬州慢》等就曾被广泛运用。
词是文人雅士之中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文学体裁,多在上层社会中作为娱乐方式存在,其实最早的词我想也应该早于隋代,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也是歌咏之作,很是类似于词的特点,只不过当时没有把这些用词牌来加以分类,只好归于诗作了。
词后来由文人骚客逐渐传入青楼勾栏,并经红尘女子传唱,得到了不断发展和繁荣,也得到了上流社会人士的钟爱。有的歌妓甚至不惜重金来购买名气较大的词人的作品,也有的词人因此而得以一举成名。宋词人柳咏,也叫柳三变,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然而命运不济,多次考取都未得进士,仕途一直坎坷艰难。其词作却委婉清奇,很受歌妓青睐,他也因此名噪一时,成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

词在唐朝就有了,到了宋朝词就发展到顶峰时期。

就是几个字组成的东西

不知道。
在百度里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