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破狼2张晋太厉害了:《山居秋暝》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05:59:30

《山居秋瞑》赏析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②。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⑤。

[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瞑:黄昏,晚。
②晚来秋:夜晚天气渐凉更有秋意。
③这句意思是:竹林间人声喧闹,那是洗衣的女子们归来了。
④这句意思是:任凭春天的花草香气都消失了。随意:任凭。歇:消歇、消失。
⑤这句是说:秋光大好,而王孙公子依旧可以待在山中。刘安《楚辞·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自己希望归隐山林的意思。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赏析]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山水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独具鲜明强烈的动态美和悦耳的音乐美,视觉美和听觉美浑然融为一体。《山居秋瞑》就集中体现了王维山水诗这一重要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了时间、地点、节令,巧妙地导出了“山居秋瞑”的主题。“空”字描绘了雨后山居的空旷寂静,表面上似给人孤寂凄清之感。但紧接着着一“新”字,便一扫秋雨的凄迷氛围,给画面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清丽色彩,虽是晚来之秋,但其景色却有独特的审美意蕴。由此展开“秋瞑”画卷,让读者以闲适的步子随作者走入奇妙的殿堂。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仅寥寥20字,却为我们推出了有如现代电影的一组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试看:皎洁的明月高悬蓝天之上,把如银的光辉洒向松林,松林间树影斑驳,幽美迷人;新雨之后,山水充盈,清泉溪流随山势蜿蜒而下,遇巨岩坚石便飞贱而过,不仅让人欣赏到幅幅优美的图画,而且也能听出淙淙潺潺的天然琴韵。就在作者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心驰神往之时,山居旁边那茂密的竹林中,又传来了悉悉索索的竹叶抖动的声响和姑娘的欢歌笑语,原来,这是洗衣的少女们回村来了。在山居的另一侧,水面上,莲叶摇动,条条小渔船顺流而下,肯定他们这一天又是满载而归吧……这两联,可谓诗中有画,景中有声,静中有动,极准确地写出了自然景色变幻多姿的特点。尤其是系列动词“照”、“流”、“归”、“下”的运用,体现出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使画面呈现出一派流动的美。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说春天的花草要凋零尽可让它随意而去,我们没必要为之惋惜。通过前三联的描绘,我们已感受到诗人对山居秋色的由衷赞美,它不似春色,但胜似春色,因此诗人表达了自己要留居此地的愿望。可以说这里是诗人的“世外桃源”。王维久已厌倦了封建官场的腐败、肮脏,不愿再受其烦扰,所以他从佛教禅理中求精神解脱,于山林胜景处寻找乐趣。尾联正是作者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乃全诗的点睛之笔。
总而言之,《山居秋瞑》充分发挥了王维诗人兼画家、音乐家的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给人以丰富新鲜的感受,让读者既欣赏到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聆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这大概也是王维的山水诗惹人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这篇享有盛誉的山水名篇,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诗写秋晚山中景象,于诗情画意中藉以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以“空山”领起,构定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的现实环境,再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怡人,进而渲染出山中初秋向晚的迷人气息。颔联托出“明月”,既表明天色已暝,却又因清光流泻“松间”而并不昏暗,石上之“清泉”显亦因月光而粼粼而现。颈联突然转出动景,因“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而见“渔舟”返棹。一“喧”一“动”,顿使静谧的翠竹青莲、青松明月之间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尾联承此,将归隐意绪昭揭无遗,只须“随意”自适,何忧“春芳”消歇,故而一反《楚辞·招隐士》之意,明言“王孙可留”,在“朝中”与“山中”的比较中,表明自身的价值观念所在。此诗将人格美寓于自然美之中,动景与静景融糅一体,于极度空寂境界涌动勃勃生机,点化蕴藉,过接无痕,足见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