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盗版电影网站:能给我点资料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0 07:46:33
我们将参加地二轮辩论赛,题目是 :纪律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希望大家帮帮忙。发到:zhihuxiao@yahoo.com.cn
谢谢!

地学习和探索,尤其是转变自己的工作理念,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内在的发展要求,把“人”当作教育的目的本身,这才是人们在“素质教育”口号下,理应追求的教育实质。弘扬人性是21 世纪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教育要从“人性”出发,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出发。从“人性”出发的教育,满足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出发的教育,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一个人的潜能发展方向可能使不同的。那么在学校里,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就有根据自己的潜能上特点积极发展的权利,每一个学生不仅有自己的潜能,而且这些潜能由于个人后天条件的差异,开发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一些学生由于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潜能的 开发会受到压抑。而班级作为学生生活的最为重要的环境之一,即可能成为学生的发展障碍,更可能使这种障碍在班级社会环境得以解决。班主任作为班级社会中的核心人物,理所当然地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负起更多的责任!
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需要,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给予学生以有效的帮助。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需要班主任发挥独特的作用。
从“人性”出发,提出“人性化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的明智选择。“人性化教育”包含诸如宽容、民主、平等、激励、赏识等多种教育艺术。也只有在“人性化教育”的氛围中才能诞生丰富个性的个人。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是现代人现代意识的重要体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的班主任应首先具备这种意识。据报载,山西省某中学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展“我之最”活动,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学生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教育者的艺术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从而开发自身的潜力。在这位班主任的引导下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提高,学生从最喜爱、最恨、最能、最怕、最渴望……等角度和盘托出了自己心中的秘密,在相互激励中学生的个性与德性得到培养、主体性得以张扬。
默守陈规、循规蹈矩是传统班主任的根本特征,新时代班主任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无愧于学生引路人的称号。传统教育遵循的是“塑造模式”,其弊端在于忽视人的个性、压抑人的个性,甚至扼杀人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具有丰富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要具有丰富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基本组织的班级在树立创新之风,形成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班级的组织管理、教育、引导者的班主任,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

一、对以往教育行为的反思。

有一个中学生在网上愤怒的写道:
我整日在学校与家这条线上奔波,自己已麻木!
学习,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但为何我这么痛苦,学校制度呀!摧残人性的制度!我整日受学校制度的洗脑,变得毫无表情,心无感触;如机器一般,难道教育的根本就是将我们变成机器?!不!我们要反抗!
我们必须反抗,不反抗后果是什么?接受更为摧残人性的制度的迫害!
同学们,让我们联合起来,为推翻不合理的、缺乏人性的制度而奋斗!而抗争!
还有这样一封给班主任的信:
敬爱的老班:
您好!
请原谅学生的无意冒犯!我隐忍已久的意见想对您说,恳望您老莫生气,更不要发火!
我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包办了一切……可我却为此恨您,您在为我们的学习、生活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少了好多课外活动,我们平时没有了看电视、电影,欣赏音乐的时间,更可怕的是在您诲人不倦的教育下,我们不会了思考,在您“听话教育”的教育下,我们学会了听话,同时我们也没有了感情、个性和思想,我们成了被人操纵和利用的机器人。
您的学生忧天

当我们看到这个帖子和这封信时,我们不为此震惊吗?!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以为给学生无私奉献时,在为学生心快操碎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学生究竟要的是什么?学生想的是什么?学生为什么经常做出一些反常规的举动,以发泄对学校管理的不满?
如果我们班主任对这些完全不知的话,那么我们凭什么当学生的班主任?一个没有资格做班主任的老师又凭什么来教育好学生?这一连串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班主任对自己工作行为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反思一: “人治”大于“法治”。
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于在工作中的“人治”:大小事务由班主任一锤定音,班风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而言,这种“家长式”,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管制!也许从表面来看,学生集体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教育负效应是令人担忧的,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与的权利,学生的主人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因此,班主任工作应从“人治”走向“法治”。通过“法治”管理,使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使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使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以增强和提高。班主任工作变“人治”为“法治”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进,而且是一种工作理念的更新。
反思二 :违背人性化的“管制”。
一元化价值观和思维定势仍在影响着一些人,班主任也不例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形成了管天管地,管头管尾习惯,这“守则”,那“规范”里充满着“严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词。不该管的偏要管,如有些班主任把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视为“违纪”,加以指责或惩罚。这既是班主任自寻烦恼,又是误解、委屈了学生。把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点当成了缺点、错误,说起来真让人笑话。我们能把孩子爱动、好玩等视为“缺点”吗!?有的时候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明明是个性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予以理解和治疗,却被认为是思想和道德问题,而加以批评和惩罚;明明是学生天性和潜能的自然表现,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和胡作非为而加以阻止和压抑;明明只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考试成绩不佳,应予以启发和帮助,却被认为是整个人不可救药而待之以歧视和冷眼;明明是幼稚性的错误和偶发的失误,应予以教育和宽容,却被认为是恶习不改,上纲上线 ,加以指责……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难怪有不少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和体罚不知自己错在哪里。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是班主任在心理学上无知的表现,是缺乏人性化的管制。如有的孩子喜欢看小说,有的孩子喜欢唱歌,有的孩子喜欢体育活动,这是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的孩子活拨,有的孩子沉默,有的孩子孤僻,有的孩子生硬,都属于性格问题,完全不必强求一律,这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几乎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班主任根本没必要多管。教育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真正的爱的艺术。所以,对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我们班主任自然应该多从正面去激励和引导。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好动、爱玩等,不但不是什么缺点、错误,而是道德、智能的生长点。孩子的天性恰是有待开发处女地。忽视这些曾面,素质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反思三 :过多的“量化”管理。
班主任工作,除了对学生施以理论灌输外,就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行管理。班主任工作对象是人,不是机器零件,不是静态的物体,我们期待的是生动活泼成长的一代新人。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对于儿童来说,思想离不开具体的人。学校的教育功能是教书育人,强调人本位,以人为中心,尊重理解人,更多的是需要心灵的推动、说服、沟通,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心情舒畅、奋发向上的宽松环境。比如,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举措,但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需要因班而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养成而不是以检查、纠偏、惩罚为目的。人的本性告诉我们,没有谁喜欢被强迫或遵照命令行事,这一点已是众所周知。现在城市让公用设施在用语上的改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过去常用的那些“禁止”“违者罚款”之类的话语,被“请……”“保护花草,会给每个人带来一份好心情”等话语取代。据报载,南京监狱为取得更好的改造效果,不再张贴类似“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标语,而是一律换成了“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这样的名言警句。对改造罪犯尚且如此,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浪漫的学生。
反观我们的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充斥的是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奖惩细则,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千人一面,一条条,一项项,不可谓不具体全面,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常常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我们的教育一旦数字化,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为了文明班级的评比能够多一点分数,有的班主任默许学生弄虚作假,假好人好事,假捐款,实际上是戕害了学生的幼小的心灵。我们过分强调了科学管理,强调了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使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挫折,这种管理本质上还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眼下流行的量化管理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数字化的评比已经渗透到常规检查的方方面面,校园里带红袖章的人越来越多,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巡逻学生,他们都带着一个目的——扣分。行为出格的除了滥用层次不同的处分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有的班主任上行下效,在班上让班干也以记分的形式来测评同学的操行,某某上课讲话,一次扣1分,某某课间大声喧嚷扣2分,结果害得班干没心思学习,只顾着扣你扣他的分数。
我想,太多、太明显的监督气氛使人有不受尊重的不悦之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而且,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个性潜能的释放和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靠“火药味儿”很浓的“管、卡、压”是培养不出现代人才的。学生们在这种被看管、被监督的环境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人自危,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感情冷漠就不足为怪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除了听话以外,还有什么个性可言?
当务之急是彻底改变改变这种毫无人性化的现状,让班级管理制度深入人心,变他律为自律。建立符合本校本班特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用那些以精神引导和价值取向为特征的管理理念来共建师生发展的新家园。
反思四 :“伪圣化”的教育。
尊重人的个性促进个性化发展,就要尊重人的生存方式。对于学生同样如此。在现行的班主任工作中却充斥着伪圣化的倾向。班主任向学生灌输最多的也许就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考重点大学,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老师等等人人羡慕的人,而谁要是“胸无大志”,那必然为大家所不齿。师生都缺少平民意识。可能这也是《哈佛女孩》、《北大男孩》、《牛津小子》之类书畅销不衰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是一棵小草,就要绿茵大地;是一棵大树,就要结出果实;是一棵玫瑰,就要开出花朵。
在国外的中小学,没有人教育孩子们压缩自我存在的空间。学习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中学读到二年级,老师便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谈未来职业选择。如果一个学生谈理想:将来我要多挣钱、买好车、住好房子、玩遍世界名胜……只要他遵纪守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一切,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好。这个世界毕竟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组成的,包括教育他们的老师。因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有这样一件趣事:当年杜鲁门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新闻记者们前去采访他的母亲时,对她说:“您有这样一个儿子,一定感到十分骄傲。”杜鲁门的母亲回答道:“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让我感到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如果说,她是以一位母亲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假设换一位我们中国的母亲,或者说中国的教师,会不会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呢?学校应当理直气壮地教会学生认识“个人价值”,发展“个人价值”,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待于每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自己”并非是坏事,试想如果每个作为个体的人都以一种认真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升华”而不向国家“等、靠、要”,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对教育来说,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最重要。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大批的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迈克尔.乔丹、卡尔.刘易斯,但是,最主要还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伪圣化的教育在种种令人不齿的言行面前不堪一击。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可以是头头是道,侃侃而谈,而实际行动中却背道而驰。泡网吧的害处谁都能列出十条八条,但离开教室直奔网吧的人却不在少数。一个学生在思想品德的书面试卷上回答作为学生的礼仪规范诸如“尊敬父母、热爱集体”,完全可以得高分甚至满分,但回到家却依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父母更是颐指气使。在语文试卷上,让学生根据情境写一段话:别人借你的东西未还,你如何办?答案可谓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而在实际中,却常常是这种小事引起摩擦不断直至闹到班主任处。班主任带上面具说教,说着连老师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学生带着面具接受耳提面命的教育,表面上唯唯诺诺,转过身去,依然故我。班主任对学生思想教育,口口声声“为你好”,学生却在心理想着“你还不是为了那几个奖金”,心中充满了贬义词。有的学校标榜“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许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差生极尽嘲讽之能事,有的想方设法让差生转到其他学校企图嫁祸于人,更有的班主任想办法让差生父母到医院开具弱智证明,以不把该生考试成绩算在均分中,防止影响老师的“教学实绩”。这种在学校里受到的冷漠、虚伪、自私的教育,怎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反思、不及时更新内容、不及时转变观念,那就必然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必然碰壁。
二、对人性化教育促个性化发展的思考。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性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当校长时,记载下过这样一个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 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望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的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长久的激励着我,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学生听,让我们的学生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正如哲学家詹姆士所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这就是人性。人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人性通过教育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个性就是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全部素质的综合,具有独特性、整合性和倾向性的特点。发展个性就是个性的不断完善,就是对个体独特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发展个性,亦即肯定个性,也就是意味着对个体的主体性的充分肯定,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和理念的体现。中小学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在各种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显现出有别于他人的“那一个”的独特性和优势,其中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正确需要、动机、兴趣,对人对己对对环境的文明态度和以能力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书法神童,他9 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旋风。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么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法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20年过去了,小田村夫专门拜访了这位小时候名震四岛的天才,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扬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右军(王羲之)啊,你毁了这位神童。”
原来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二十年的苦练,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一点都没有了。现在他的字与王羲之的比较起来几乎能达到乱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东西呢?一丝都找不到。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生厌的仿制品。
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综观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的人。

杨振宁博士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个性,不追求自己的兴趣,是当前中国的学者和学生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最严重的缺点和不足。
2002年,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由于“在天体物理学作出卓越贡献,尤其是发现了宇宙中的中微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鲜为任知的是,这位诺贝尔获得者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我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唐孝威院士合作,他们在中国也选择好了实验地点,但由于中国学者缺乏创新意识,害怕失败使合作义项流产。而小柴昌俊回国独自实验,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反思我国的传统教育,压抑人的个性、抹杀人的个性,甚至把个性看成危险的因素,千方百计地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教育让每一个活动都是把人置于共同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看相同的资料,参加相同的活动。总之,传统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在同化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
就传统教育过程来看,被传统文化赋予一定权威的班主任对学生寄予诸多显性或隐性的社会期待,其中某些消极的否定因素则可能直接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显性期待而言,班主任对学生行为或行为方式起一定的引导定向作用,班主任过分要求统一性、整体性、忽视甚至贬斥差异性,学生只能重权威,从众随流、只能求同存异,不得显山露水,不得标新立异,这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甚至被我们所认同和推崇。
班主任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情感。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因为个性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摒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班主任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是重视个性的发展越不能忽视对学生常规的管理,个性发展不是任性发展。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规管理历来是被重视的,因为它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管理与人的个性发展属于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范畴。管理使人类一项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内涵是为了提高活动效率、达到某项目的而实施组织、协调、计划、指挥等控制活动。把管理引入教育,是要通过组织训练使学生按一定的规则行为,养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质。而人的个性发展是个体潜质的舒展、现实化。人的个性发展的理想和追求应该说直到现代社会才显露出曙光。在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个体的潜能才能发展为自己的优势,形成能突破某些局限的特长。
总之,管理是手段,它追求不同个体的一致,统一和协调;个性发展是目标或理想,它追求的是个体的独特、优势、自由。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的确有相悖的一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现一些理解和做法上的误区。说加强管理,就把“管”当目的,为“管”而管。直至把学生管得老老实实,唯唯诺诺,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说发展个性,似乎就是放开放松,淡化管理,二者成为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但是现代教育,既要发展个性,又不能少了管理,事实也证明,井井有条的常规管理条件下,确实培养出了既文明守纪,又活泼创新的人才。其实,实施班级管理与发展个性之间在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中有统一之处,并且是可以协调操作的,规范行为和发展个性可视作教育的两个侧面。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班级常规管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教育,为的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勤奋努力、和谐的素质。一个具备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品质对集体、社会以及个人发展都十分必要,因为任何个人的幸福生活与发展,都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去实现。而良好个性的发展目标,只有在与他人与集体和谐相处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并显现其效能特点。况且,文明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人的良好个性的一个侧面的表现。一个善于自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创造的人。总之,班级常规管理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创设条件,而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又为班级常规生活增添活力。
辨证处理班级常规管理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要求班主任在日常操作中,要有明确、晰的意识和细致的工作方法。对 常规管理的内容、目标,要经常化地持之以恒的予于以宣讲,坚定地贯彻,但是管理与教育的方法要灵活、富有变化。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区别常规管理的目标要求。对小学生而言,主要从学生个人——家人——老师——同学这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他们诚实礼貌、爱清洁、爱学习、守纪律、活泼大方、健康的个性基础。而对中学生,则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的较大范围内进行规范要求。要求他们做到自我内心外表平衡和谐美好,尊重他人,负责任地对待学习、工作、家人、社会,既要求他具备比较系统的价值观。
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变通的方法实施常规管理,如讲解法、游戏法、竞赛法等等,让常规管理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遵守常规也快乐。

三、爱——人性化教育的基石。
当一个好班主任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所有学生的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石,没有人性、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尊严、权利是人性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性化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理念的核心,班主任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也才能创造出让学生个性和共性全面发展的成功教育。班主任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理性的。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从以情感入手,以人性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用人性化教育促进个性化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这个理念决定着班主任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对学生有真挚的爱心。“没有对学生的爱心,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真诚的教育。”因为,如果对学生没有爱心,就不可能去关心学生,也就不可能对学生勤于观察,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现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批评教育和指导,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了。
爱学生,就是要爱全体学生。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学生总会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作为班主任,接受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学生在学校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和教育。班主任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人性化教育的基本要求。班主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