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哪里买宠物狗:地理知识小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19 00:44:2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辽阔富饶的国土上,居住者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为912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4%,而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3.8%。从黑龙江畔到海南岛,从阿里山到帕米尔高原,都能见到少数民族的炊烟。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差异,各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特殊的生产劳动技能。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到地域分布上。

河流和湖泊
(一)流域和水系
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径流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42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50000多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多条,超过10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以径流资源来说,全国径流总量约26000亿立方米, 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为亚洲全部径流量的20.1%。仅次于巴西和前苏联, 居世界第三位。如此众多的河流,丰富的径流资源,为灌溉、航运、发电、城市供水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虽然河流众多,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空间分布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丰北欠的不平衡性。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河流,其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95.55%。在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以南,武陵山——雪峰山以东地区,河网密度一般都在0.5公里/平方公里以下,但在滇西南局部地区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这在民族地区是河网密度较大的。在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以北,大部分地区的河网密度在0.3公里/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的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一般都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甚至个别地段出现无流区。
我国西部广阔的干燥和半干燥地区的河流,径流量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4.55%,河网密度几乎都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在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存在着大面积的无流区。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一带降水比较丰富,河网密度甚至超过 0.5公里/平方公里。
我国的河流按其径流的循环形式,可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河和不与海洋沟通的内流河两大区域。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3.76%,内流区域约占36.24%,其中民族地区的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到冈底斯山,这一线的西部除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都属内流区域。该线的东部,除嫩江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及雅鲁藏布江南的羊卓雍错等地有小面积的区域外,均属外流区域。
外流区域的河流,绝大多部分注入太平洋,其流域面积达544.59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地区的太平洋流域共217.58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2.66%,相当于我国外流流域总面积的35.53%。
我国的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都在民族地区。印度洋流域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流域面积有62.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5%,主要有努江、雅鲁藏布江、狮泉河、象泉河等;其下游都流出国境,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孟加拉湾或阿拉伯海。北冰洋流域分布在新疆西北角,面积只有5.0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53%,仅有一条额尔齐斯河, 它是鄂毕河的上源,流出我国后经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我国内流区域面积较广,包括松嫩、内蒙古、西藏内流流域,以及甘新、柴达木内流区域。除松嫩的大部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地区外,其余均在民族地区,其面积共有328.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34.26%,占我国内流流域总面积的94.50%。

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如以黄果树为代表的瀑布旅游资源、以桂林漓江为代表的江河风景旅游资源、以四川卧龙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特种工艺旅游商品等。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地处长白山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银色树挂风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新疆、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四)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如国务院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在自然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民族地区的登山活动资源、沙漠戈壁资源、草原风光资源等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资源方面的“五岳”名山,佛教、道教圣地名山,风景名山;水体方面的名泉,园林湖泊,海滨海岛;生物资源方面的名贵观赏植物,人工动物园等,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不如国内其他地区。而这些,又是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如全国的十大观赏名花中,民族地区只有一种,即云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也有类似情况。民族风格、节日庆典、特种工艺品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筑、古都、大型宗教圣地、园林建筑、古代陵墓、旅游文学、风味佳肴等方面,都缺乏价值很高的资源,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五)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说很多都是不够成熟和不具备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源较少、区域经济不发达、资金财力有限的地区。加上景点稀少、组合分散、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等,更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接近内地、交通便利或位于大城市附近的旅游地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桂林、南宁、昆明、张家界、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吉林延边等,其余的基本上还都没有达到旅游的效益和旅游地建设的要求,可进入性太差。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很大障碍,是今后发展旅游规划中必须认真对待的。

满族

1.满族的起源与形成。满族的名称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现的。但满族发展的历史却很久远。历史上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革末)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纪初,被蒙古族灭亡的金国的女真人是满族的直接族源),到明朝初期,原来就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散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滨的女真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明朝和朝鲜掠夺的欲望和交换的要求,逐渐结成新的联盟,开始了频繁的南迁。重新分布于长白山周围和辽宁省的东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定居,并以农耕业为主。以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大金国”,完成了满族统一的大业。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
2.满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满族形成后不久就建立了大清王朝。大批满族人随着入关。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满族人分布范围扩大到北京和全国其他许多大中城市,后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改用汉语;同时又由于大量汉人移居关外,使留在东北的满族也逐渐改用汉语。清朝灭亡后,满族人就散居在全国各地。有些零星分散的,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而改称他族,或被汉族同化。较为聚居的地区仍保留有满族的称号。这就是目前分布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及河北省青龙、丰宁两个满族自治县内的满族的历史来源。原来就留在东北境内的满族,在清朝灭亡之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一部分逐渐聚居在目前辽宁省的岫岩、凤城和新宾等三个自治县内,其余的分散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以辽宁省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