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国际七谕令:我想知道弧形菌丝成簇孢子成阳性这种皮肤病怎么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5 03:14:51
症状是褐色的斑点,夏天比冬天严重急盼解答

体癣和股癣

体癣(tinea corporis)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肤上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股癣(tinea cruris)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实际上是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狗、猫等)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衣物机而引起。也可由自身感染(先患有手、足、甲癣等)而发生,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本病。气候温暖、环境潮湿更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体癣一般好发于面、颈、腰腹、臀及四肢等处。原发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针头到绿豆大小,由中心逐渐向周围等距离扩展蔓延,形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微隆起,狭窄而不连贯,中央炎症减轻,伴脱屑或色素沉着。由于致病真菌不同及外体差异,皮损表现可有差异,如由亲人性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损常呈大片形,数目较少;亲动物性犬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损炎症较明显,常以水疱为主,损害较少。但数目较少。但数目较多。自觉瘙痒,病久者因经常搔抓可引起局部湿疹样改变或继发细菌感染。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情往往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减轻或消退。股癣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损害与体癣相同,但由于该部位温暖潮湿,易摩擦,常表现为下侧边界清楚、炎症明显的红斑。病久者,皮损可失去典型表现,或因搔抓致浸润增厚、苔藓样变。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皮损表现,一般不难诊断。取损害边缘鳞屑作真菌直接镜检可明确诊断,但查菌阴性往往不能除外,有时需反复检查或作真菌培养。本病有时应与环形红斑、玫瑰糠疹、湿疹、神经性皮炎或擦烂红斑等相鉴别,真菌检查可有助于最后确诊。
防治
1.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酌情外搽复方苯甲酸搽剂(灰氏癣药水)、复方雷锁辛搽剂(卡氏搽剂)、3%咪康唑霜、1%~2%克霉哇霜、酮康唑霜等,每天2次。连续2—4周。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2周,以免复发。对股癣及婴幼儿体、股癣患者宜选用较温和的药物。
2.对皮损广泛或单用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同时内服灰黄霉素,成人每天 0.6~0.8g,连用2~4周,或酮康唑0.2g,连服2~4周。伊曲康唑或特并萘芬亦可酌情采用。
3.如伴发手、足、甲癣等应同时治疗。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癣病患者浴盆、拖鞋、毛巾及内衣等,避免与患癣的狗、猫接触。

手癣和足癣

皮肤癣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tineamannus)和足癣(tinea Pedis)。皮损单独发生于手、足背者则称为体癣。手癣和足癣常可彼此传染,相继发病,也可仅侵犯一处,其中以足癣更为常见,是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尤以江淮流域以南,气候温暖、潮湿,患病更为普遍。
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本病系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袜、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于感染本病。本病传染广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具有传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再者,由于损害严重性不强,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不予重视,而未及时就医,因此病变常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一)足癣多见于成人,男女皆可罹患。往往夏季加重,秋季减轻,若未彻底治疗,常迁延多年。依其皮损表现常可见分为以下3型,但三者可同时或交替出现,或以某一型为主。
1.鳞屑水疱型最常见。常于趾间、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疹及疱疹,聚集或散在,壁厚发亮,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和瘙痒,疱干后脱屑,呈小的领圈状或大片形,不断脱落,不断发生。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表现为主。
2.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四、第五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松软,剥脱露出红色糜烂面或蜂窝状基底,可有少许渗液。本型易继发感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等。
3.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每到冬季,易发生皲裂。本型常发生于病期较长、年龄较长患者。
(二)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皮纹增深,触之粗糙,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患区与正常皮肤之间常可见一定界限。损害多限于一侧。初起时常始于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久之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多不明显。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 需按不同类型分别处理。
1.鳞屑水疱型复方苯甲酸搽剂、复方雷锁辛搽剂,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选用,外搽,每日 2~3次。有时可用 10%冰醋酸液浸泡疗法。
2.浸渍糜烂型一般选用比较温和或浓度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剂,如复方雷锁辛搽剂或上述咪唑类抗真菌霜剂。有时需要加用干燥性粉剂,如足粉。
3;角化过度型一般宜选用抗真菌软膏或霜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咪唑类霜剂或其它抗真菌药物。
不论用何种药物都应耐心坚持治疗程1-2个月。如伴发细菌性继发感染或病久继发湿疹样变者均应作相应处理。

甲癣

甲癣(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肤癣菌即毛发癣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侵犯甲板感染则称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
甲癣常继发于手、足癣,其致病菌与手、足癣基本相同。依真菌侵入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两种:①甲下型甲癣:真菌从甲侧缘或前缘侵入,沿甲板向后发展,形成松脆的角蛋白碎屑,堆积于甲下,使甲增厚,凹凸不平,翘起,甲板与甲床分离,前缘如虫蚀状,残缺不整,久之甲板全被破坏。浅表型白色甲癣:真菌从甲面侵入,形成不整形白色混浊斑,久者亦常致甲板变形、增厚、变脆。受累指(趾)甲多少不一,轻者1—2个,重者大部分或全部指(趾)甲受累。一般无自觉症状。偶伴发甲沟炎。病程缓慢,如不治疗,可多年不愈。
本病有时应与银屑病、湿疹、扁平苔薛等引起的甲病相鉴别。
因药物不易进入甲板,故甲癣的治疗较为困难。一般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每日2次;直至新甲生成为止。每天搽药前宜先用刀片轻刮松脆病甲,以利药物渗入。再者,亦可采用 15%柳酸乳酸软膏、40%尿素软膏或纯尿素粉外敷,包扎,待病甲软化后将其剥离拔除,尔后再继续外用药治疗,直至新甲生成。对病情严重、外用疗法难以奏效者,可同时内服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并萘芬(terbinafine)以缩短疗程。

癣菌疹

由皮肤癣菌感染灶(以足癣为常见)释放出的真菌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远隔部位发生的皮疹称为癣菌疹(dermatophytid),是机体对真菌感染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
本病的皮疹表现多种多样,常表现为手部对称性汗疱疹样发疹,小腿丹毒样皮疹,或四肢泛发对称性湿疹样皮炎。此外,尚可发生多形红斑样、结节性红斑样或荨麻疹样皮疹等。这类继发性皮疹查不到菌。癣菌素皮肤试验常阳性,在癣菌感染原发灶得到妥善处理后,癣菌疹往往亦随之减轻或消退。
癣菌疹主要治疗原发灶,局部宜用比较温和的消炎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而不可乱搽癣药膏或癣药水。酌情服用抗组胺类药物。

花斑癣

花斑癣(tinea versicdor)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dur)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
病因 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潮,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方可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诊断 根据皮疹表现及好发部位,不难诊断,镜检可见弯曲或弧形菌丝和成簇圆形厚壁孢子。以wood灯照患部可显示黄色荧光。
治疗 以局部外用疗法为主。复方雷锁辛搽剂、 5%柳酸搽剂、 50%丙二醇液、1%~ 3%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选用。也可外用40%硫代硫酸钠液,稍干后再搽4%盐酸液,疗效亦佳。所有药物外用,每日1-2次,连用么2-4周即可治愈。治愈后仍需用药2周,以防复发。治疗期间需勤洗澡、勤换衣,内衣宜煮沸消毒。对顽固病例,可同时口服酮康唑200mg,每周1次,共2—4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粘膜或内脏器官的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正常情况下,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与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当患者有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易发生感染。也可由于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本病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属中约有8种菌能引起人体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的致病菌,毒力最强。其它几种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较少引起感染,只有当人体免疫力特别低下时,这些念珠菌才会单独或与白色念珠菌协同致病。
临床表现 根据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皮肤念珠菌病
1.指(趾)间糜烂 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
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波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问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疮。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彤并发。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浊,有白斑,变硬,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少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但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期。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偶见于躯干。初步为红斑、 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或结节状,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有的损害高度增生,呈圆锥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
角质块,其下是肉芽肿组织。愈后结痂,累及头皮的可致脱发。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鹅目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围红晕。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若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阴道分泌物粘稠、色黄或奶酪样斑片,在阴道壁上可见灰白色假膜样斑片,有瘙痒或灼热感。假膜和白带涂片可见
假菌丝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较少见,多通过配偶感染,可见包皮及龟头潮红、干燥光滑,包皮内侧及冠状沟可见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 内脏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可累及全身所有内脏器官,其中以肠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较常见。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败血症。所有内脏感染常继发于多种慢性消耗疾病,且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持激素及化疗等,放疗等诱发因素,症状多无特异性,应提高警惕。
诊断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多种类型特有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真菌检查作出判断。内脏念珠菌除根据临床表现外,需多次、多途径培养为同一菌种方可确诊。
鉴于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痰、粪便和阴道分泌物单纯培养阳性,只能说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确诊为念珠菌病。直接镜检应看到假菌丝和芽胞,菌丝存在说明处于致病状态。
治疗
1.局部疗法
(1)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或复方雷锁辛搽剂,外搽,每日2次,主要适用于多种皮肤念珠菌病。伴红痒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霉菌素的硫磺炉甘石洗剂,每日4~6次。间擦疹常需加用扑粉。
(2)制霉菌素搽剂(制霉菌素100万U,甘油10ml,蒸馏水加至60ml),主要适用于鹅口疮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
(3)制霉菌素栓剂(每个5万~10万U),适用于念珠菌性阴道炎,每晚一次,连用1~2周。
(4)多聚醛制霉菌素 5万 U加生理盐水5ml,或两性霉素 B5mp加注射用水20ml,作气雾吸入,每日2~4次,适用于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内脏念珠菌病及严重的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霉菌素:每日200万~400万U,分4次口服,儿童5万~10万U/kg.d。该药在肠内极少吸收,主要用于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疗程视感染类型和患者的反应而定。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连用4周以上。
(4)两性霉素B(0.5~ling/kg·d)静脉点滴,或合并口服5一氟尿嘧啶(150一200。ig/kg·d),可有一定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
预防
1积极治疗易诱发本病的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需长期应用者应严密观察发生各种念珠菌病的征兆,并予以及时处理。
3.皮肤皱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应保持清洁干燥;注意口腔及外阴部位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