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建设局:当今科学的六大悬案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19 21:01:01

第一悬案——宇宙生命何处觅

  在宇宙中寻找地球外生命的根据是什么?一般来说,有这样一方面的理由:

  第一,与生命产生相关的物质,如氨基酸、有机分子、甲烷......在陨石、慧星、太阳系以外的广阔空间都已有发现,尤其是宇宙空间有机分子的发现,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实际一些,而不是纯粹的猜想了。

  第二,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像原始地球那样的行星,在银河系里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同样也是有许多许多的。

  第三,一旦出现生命之后,也会按生物进化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最终 也会产生像地球上的人类一样的高等文明生物。人们对科学家的大胆计划正拭目以待。

  第二悬案——黑洞天体为何物

  什么是黑洞?通俗地说,就是在宇宙中有那么一些点,在这些点上(例如一颗燃烧尽了的恒星)由于自身塌缩的重力作用而不断被除数压缩,它的体积趋向于零而密度变得无穷大,这样,围绕这些点的一定空间范围就形成了一个黑洞。黑洞的引力无比强大,任何东西靠近它的时候都会被它吞噬掉,就连光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厄运。

  黑洞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黑能否找到呢?根据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理论,黑洞中的一切都消失了,但它所具有的强大引力依然存在。而引力是可以控测到的,这股强大的引力会使邻近的一是颗恒星发生摆动。

  最近,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在银河系的一个星系中确实存在一个黑洞。这个所谓的黑洞在大麦哲伦星云系中,它是一个双得系统中的一颗亮度很微弱,另一颗则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根据计算,这个看不见的便是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8至12倍。这个黑洞已被命名为LMC-X。它到底是不是黑洞?也许还要有更直接的证据。

  第三悬案——引力辐射待探测

  1916年,爱因斯坦最早从理论上证明了引力是以波。可是,60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在实验中测出引力波来。从50年代后半期起,物理学家魏伯开始构思检测来自宇宙天体的引力波的奇妙方法。1969年,魏伯宣布他发现了引力波,并成功地检测到了。消息一经传出,轰动了全世界。从70年代起,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引力波检测装置,然而遗憾得很,结果都否认了魏伯的结论。引力波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示决的科学奇案。为什么引力效应实在是微乎其微,它只有电磁效应的1040分之一,这就造成了检测技术的极大困难。

  在魏伯首次实验大约10年后,终生圾人间接地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接检测出引力波仍是实验物理学留下的最大课题之一。

  第四悬案——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

  在我们的太阳系里,除了目前已知的九大行星外,是否还存在第十颗行星呢?这个问题像幽灵似地在天文学家的心中盘旋着。找到它,这便是今天天文台的一项紧张任务。

  早在18世纪70年代,德国天文台的波德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行星平均轨道数列”,如果将行星的平均轨道半径用天文单位来表示,发现计算值和实测值对一些行星来说是很接近的,但从海王星和冥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来着,发现相差很大。

  1977年,帕诺玛天文台的考瓦耳向全世界的天文台发了一个封电报,宣称他在10月18日发现了一颗低速移动的,光度为18等级的新天体。许多天文台根据考瓦耳的报告进行跟踪观察,并求出这颗新天体离开太阳的距离为13.7天文单位,它比土星遥远得多,但在天王星的内侧。

  问题是在冥王星外侧是否存在另一颗行星呢?

  如果用波德事实上律考虑在冥王星外侧存在新行星的话,那么在大型望远望的视野里是可以发现的。天文学家为了能圆满解释太阳系行星之迷,无疑将会在遥远的宇宙空间里继续搜索新的天体——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

  第五悬案——新元素发现极限

  德国科学家通过重离子加速器,用人工方法制成第107和109号元素。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第110号或以后的元素,但却不能说无素发现到此结束了。既然没有到尽头,那么到底到哪里为止呢?

  宇宙间的物质千差万别,多得不可胜数,但形成这些物质的元素种类,却还不到100种。因为,在自然界形成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只有92种,最重的元素就是铀了,而在这以后的重元素都是在实验中人工制得的。科学家对此并不罢休,他们像控宝似的,在某些地方寻找超重元素,至今虽然未取得成功,但终于找到了通过加速器制造超重元素的途径。

  周期表是探求未知元素的指南,应用周期表可以推测未知元素的性质,以便确定研究它们的方法。

  第六悬案——人类进化有缺环

  还在上一个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研究了尼安德特人的头骨以后,认为是一个具有猿脸的头骨,但决不是人与猿之间的中间缺环。这就告诉我们,人与猿之间的亲缘关系,似乎还应该有一环。从19世纪末,这个缺环一直没有找到它的化石。

  1891年荷兰的军医杜布瓦在爪哇发现直立猿人(爪哇猿人)的骨骼,全世界都为之轰动起来。爪哇猿人的发现,证明这个缺环确实是存在的。20世纪20年代,又在我国的周口店先后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牙齿和头盖骨。

  可是,在本世纪中叶,日本的人类学家认为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尚不是真正的中间缺环,它更接近于人的一方。这样,刚发现了不久的中间一环,又被否定了。

  于是人类学家又不得不去寻找介于猿和人之间的新的一环以取代直立猿人。这就把南方古猿作为缺环提出来了。可是遗憾得很,南方古猿从脑的大小上看,它跟黑猩猩和大猩猩几乎差不多。所以,设想中的缺环还是没有找到。

  那么,在猿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环呢?日本人类学家把它称为“类猿人”(注意:不是类人猿)。如果这一缺环确实是存在的话,那么,应该相信,类猿人将会被发现,或者正在发现之中。

第一悬案——宇宙生命何处觅:在宇宙中寻找地球外生命的根据是什么?一般来说,有这样一方面的理由:

  第一,与生命产生相关的物质,如氨基酸、有机分子、甲烷......在陨石、慧星、太阳系以外的广阔
空间都已有发现,尤其是宇宙空间有机分子的发现,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实际一些,而不是
纯粹的猜想了。

  第二,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像原始地球那样的行星,在银河系里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同样也是有许多许多的。

  第三,一旦出现生命之后,也会按生物进化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最终 也会产生像地球上的
人类一样的高等文明生物。人们对科学家的大胆计划正拭目以待。

第二悬案——黑洞天体为何物:什么是黑洞?通俗地说,就是在宇宙中有那么一些点,在这些点上(例如
一颗燃烧尽了的恒星)由于自身塌缩的重力作用而不断被除数压缩,它的体积趋向于零而密度
变得无穷大,这样,围绕这些点的一定空间范围就形成了一个黑洞。黑洞的引力无比强大,任
何东西靠近它的时候都会被它吞噬掉,就连光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厄运。

   黑洞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黑能否找到呢?根据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理论,黑洞中的
一切都消失了,但它所具有的强大引力依然存在。而引力是可以控测到的,这股强大的引力会
使邻近的一是颗恒星发生摆动。

  最近,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在银河系的一个星系中确实存在一个黑洞。
这个所谓的黑洞在大麦哲伦星云系中,它是一个双得系统中的一颗亮度很微弱,另一颗则看不见,而
又确实存在。根据计算,这个看不见的便是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8至12倍。这个黑洞已被命名为
LMC-X。它到底是不是黑洞?也许还要有更直接的证据。

第三悬案——引力辐射待探测:1916年,爱因斯坦最早从理论上证明了引力是以波。可是,60多年来,人
们始终没有在实验中测出引力波来。从50年代后半期起,物理学家魏伯开始构思检测来自宇宙
天体的引力波的奇妙方法。1969年,魏伯宣布他发现了引力波,并成功地检测到了。消息一经
传出,轰动了全世界。从70年代起,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引力波检测装置,然而遗憾得很,结
果都否认了魏伯的结论。引力波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示决的科学奇案。为什么引力效应实在是
微乎其微,它只有电磁效应的1040分之一,这就造成了检测技术的极大困难。

在魏伯首次实验大约10年后,终生圾人间接地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接检测出引力波仍是实验物
理学留下的最大课题之一。

第四悬案——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在我们的太阳系里,除了目前已知的九大行星外,是否还存在第十颗
行星呢?这个问题像幽灵似地在天文学家的心中盘旋着。找到它,这便是今天天文台的一项紧
张任务。

早在18世纪70年代,德国天文台的波德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行星平均轨道数列”,如果将行星的平均
轨道半径用天文单位来表示,发现计算值和实测值对一些行星来说是很接近的,但从海王星和冥王星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来着,发现相差很大。

  1977年,帕诺玛天文台的考瓦耳向全世界的天文台发了一个封电报,宣称他在10月18日发现了一颗低
速移动的,光度为18等级的新天体。许多天文台根据考瓦耳的报告进行跟踪观察,并求出这颗新天体
离开太阳的距离为13.7天文单位,它比土星遥远得多,但在天王星的内侧。

  问题是在冥王星外侧是否存在另一颗行星呢?

  如果用波德事实上律考虑在冥王星外侧存在新行星的话,那么在大型望远望的视野里是可以发现的。
天文学家为了能圆满解释太阳系行星之迷,无疑将会在遥远的宇宙空间里继续搜索新的天体——太
阳系的第十颗行星。

第五悬案——新无素发现极限:德国科学家通过重离子加速器,用人工方法制成第107和109号元素。虽
然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第110号或以后的元素,但却不能说无素发现到此结束了。既然没有到尽头,
那么到底到哪里为止呢?

  宇宙间的物质千差万别,多得不可胜数,但形成这些物质的元素种类,却还不到100种。因为,在自然
界形成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只有92种,最重的元素就是铀了,而在这以后的重元素都是在实验中人工制得
的。科学家对此并不罢休,他们像控宝似的,在某些地方寻找超重元素,至今虽然未取得成功,但终于
找到了通过加速器制造超重元素的途径。

  周期表是探求未知元素的指南,应用周期表可以推测未知元素的性质,以便确定研究它们的方法。

第六悬案——人类进化有缺环:还在上一个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研究了尼安德特人的头骨以后,认为
是一个具有猿脸的头骨,但决不是人与猿之间的中间缺环。这就告诉我们,人与猿之间的亲缘关
系,似乎还应该有一环。从19世纪末,这个缺环一直没有找到它的化石。

1891年荷兰的军医杜布瓦在爪哇发现直立猿人(爪哇猿人)的骨骼,全世界都为之轰动起来。爪哇猿人的
发现,证明这个缺环确实是存在的。20世纪20年代,又在我国的周口店先后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牙齿和头盖骨。

  可是,在本世纪中叶,日本的人类学家认为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尚不是真正的中间缺环,它更接近于人的
一方。这样,刚发现了不久的中间一环,又被否定了。

  于是人类学家又不得不去寻找介于猿和人之间的新的一环以取代直立猿人。这就把南方古猿作为缺环提出来
了。可是遗憾得很,南方古猿从脑的大小上看,它跟黑猩猩和大猩猩几乎差不多。所以,设想中的缺环还是
没有找到。

  那么,在猿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环呢?日本人类学家把它称为“类猿人”(注意:不是类人猿)。
如果这一缺环确实是存在的话,那么,应该相信,类猿人将会被发现,或者正在发现之中。

悬而未决的六大科学奇案

LEARNING.SOHU.COM 2004年4月21日17:04 来源:[ 知识在线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能源耗尽的时代即将来临吗?

  持悲观意见的科学家总是用这一笔账说明问题:石油是目前世界的第一大能源,人称现代经济的“血液”。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石油,目前地球上大约还有1370亿吨石油储量。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这样,地球石油可供人类开采40~50年
,即不过半个世纪。那么21世纪下半叶的人类岂不被带入了专家们所说的永久性的石油“休克”时代?

  而持乐观意见的科学家认为以上观点过于悲观。他们指出,石油只是全球自然能源中的一种,虽然它曾是主要能源,但人类可以开发出别的替代能源,比如核能等,同时提高现有其他能源的利用率,所以石油也许会“休克”,而人类能源不会“休克”。 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大突破已为人类新能源开辟了广阔前景,商业应用受控核聚变可望在50年内实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差不多在现有地球石油耗尽的时间内,人类将用核能作为后继能源。此外,如果能大规模推广节能技术,降低世界能源消耗的速度,那么就可为新能源的开发赢得更充分的时间。

  但悲观派科学家认为:核能的安全是个大问题;太阳能、风力、海水、地热等能源的产量实在微不足道,难以填补石油耗尽后留下的能源匮乏;节能降耗已被证明不到危机出现时不会真的有效果,而到危机出现时再采取各类措施已为时太晚。

  1997年10月,维也纳国际能源会议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阿姆斯特丹大学著名教授奥尔杰提出,地球像吸足石油和天然气的海绵,根本不存在采绝耗尽的末日,人类能源危机不过是“杞人忧天”。奥尔杰指出,人类至今对地下石油的成因都不甚了解,两百多年来,科学家提出各种“石油成因说”,但均不令人满意。进入 80年代以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在“宇宙说”和“岩浆说”的基础上,多次提出:石油来自地球深处,而且早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已产生,目前石油的开采还仅仅是地表浅处,在地下更深的地方有没有石油呢?人类对此知之甚少。在维也纳召开的这次国际能源讨论会上还有信息说,科学考察表明,在地球永久冻土带和海洋的冷水区深部存在着大量气体水化物,其成分主要是可用作燃料的甲烷。据估计,地球上的气体水化物足够人类开发利用100万年。由此看来,人类会不会陷入能源“休克”时代?石油能否走完21世纪甚至更远?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下结论,无疑为时过早。

  存在地外文明吗?

  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泛生论”观点。到1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认为,存在着无数的太阳,存在着无数绕自己太阳运转的地球,在这些世界上居住着各种生物。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洛夫乔伊的“丰富原理”则认为,凡地球上能够存在的东西,也必然存在于其他某些地方。#S#

  1960年,美国实施了由天文学家德雷克负责的“奥兹玛计划”。德雷克在此之前曾提出著名的“德雷克公式”,用以计算银河系内同人类通讯的技术和文明,他估算的结果认为,我们这个银河系中可能有104个具有通讯文明的行星,而美国哲学家拉洛则估计银河系中可能存在100亿个生物圈。为了验证他们的结论,德雷克用二进制符号设计了一份包含1679个信号,内容涉及数学、生理学、天文学和人的概貌的电报,并于1964年11月发往银河系武仙座球状星团,但遗憾的是,至今未得到任何回音。1972年,天文学家又实行“奥兹玛Ⅱ计划”对外星进行搜索,结果于1977年收到一个“WOW”信号。不过这个信号后来再未出现过。20世纪80年代,68名杰出科学家联名签署一封公开信,呼吁利用所有的射电望远镜探测地外文明发出的射电信号。

  但是以美国的蒂普拉为代表的另一批科学家反对这一计划,认为除地球外在银河系内没有任何文明,类似这样的探测计划必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智慧并非生物进化的必然属性,而自然选择又极为复杂,再次出现我们这样的生命的机会微乎其微;

  第二,银河系年龄有100亿年了,若有地外文明存在,他们的探测器早应接收到了,但事实上至今没有,因此地外文明是不存在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来自外星文明社会的信号,是否说明不会存在地外文明呢?中国学者近年提出的宇宙全息论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他们发现,全息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某一个整体的部分可以包含整体存在时的全部信息。根据宇宙全息律,外星人及其文明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全息级较高的普遍全息元,它包含着太阳系、银河系以至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是整个宇宙的缩影。从全息论的观点看,地外文明与地球文明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因而他们之间的宇宙交流与友好往来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至今,人类毕竟还没有真正接到“外星人”的正式来访,还没有发现外星人文明存在的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

  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什么?当今,科学家已提出:人的爱情最终可归结为人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科学研究表明,动物之间是靠一种信息激素来进行“谈情说爱”的。动物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和发情季节,身体会自发地分泌一种激素,这种激素挥发到空中,只会对同类的异性生物产生刺激,表达求偶的信息。但人与人之间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求偶机制呢?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有一种“异性的气息”,有的生物学家也相信人有性信息激素的,只不过其含量微小,难以提取,所以至今也没有可靠的实验证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揭开这一秘密。#S#

  反对意见则指出,即使在动物中,信息激素也不是惟一的求偶方式,而且动物在进化层次上越高级,对这种方式的依赖程度就越低。飞鸟依靠绚丽的羽毛和优美的鸣叫,猎豹依靠强健的体魄和奔跑的速度,都能达到吸引异性的目的。至于人,可能就更复杂一些,除了身体上的原因,更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单纯强调生理因素,把爱情归结为人的生物化学反应,无异于南辕北辙,离真正的答案越走越远。

  虽然诱发爱情的机制目前还尚难统一,但生理研究却发现,爱情所引起的沉醉感与体内一种叫做苯基二胺的化合物有关,虽然该物质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却能非常敏感地引起神经兴奋,使人如醉如痴,而不是单纯地引发性欲。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作用与毒品是类似的,当然没有害处,因为它是我们身体自己的产物。

  的确,爱情是一个难以琢磨的谜,我们能否沟通肉体、心理与灵魂三者之间的界限去解决它,这不仅关涉人类本身,更关涉到深刻的宇宙和心灵之谜,它呼唤着另一种类型的智慧。

  人类聪明已到极限了吗?

  近十年来,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一年创造的财富是20世纪初的19倍。人类是否会以此速率,继续创造发明,越来越聪明?

  以研究未来学著称的一个英国科研小组提出,人类大脑的进化已接近极限。也就是说,如果不借助外来因素,未来人类不会比现在的人聪明很多。这个科研小组根据他们给出的人类大脑进化数学模型分析指出:人的神经元数与神经网络规模,决定人的大脑接受、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决定人的聪明程度。由于直立行走,大脑处于供血的心脏的上方,限制了大脑调动全部神经元与联结线路的能力。人类目前只能使用大脑最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的20%。如果超过这一极限,大脑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只要未来的人类直立行走的模式不变,这一情况好不到哪里去。

  但也有科学家不同意人类聪明已到极限的悲观主张,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接受信息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会促使大脑进化出现结构性变化。人的不同区域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可能出现进一步分工以提高信息接受与处理效率,这很可能使未来的人类比今天的人类聪明得多。持乐观论的学者甚至认为,今天的科学水平远未成熟,还只是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

  持悲观论的学者还从人类基因的角度探讨人类聪明问题。他们认为,人的聪明程度与智力遗传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基因,其数目可能多达100多种。基因遗传限制了未来人类的超越聪明。

  人类聪明究竟是否已到极限?人的智力是否真像人的100米短跑速度与人的跳高高度等已近体力极限?是否必须依靠外来因素,例如植入具有聪明基因的芯片,才能在聪明程度上再做飞跃?这一大难题在21世纪是能做出满意回答的。

  科学走到尽头了吗?

  约翰·霍根在1997年出版的《科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能获知想要知道的一切吗?如果不能,即存在着科学的终结(极限)的话,那么何为科学的目的?随即,美国科技界内部发生了关于科学是否已经走到尽头的争论。#S#

  持“科学末日”观点的人认为,随着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成就,人类面临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差不多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或无法证实的理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还发出半导体行业将面临“2010年黑幕”威胁的警告,其根据是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使计算机芯片因体积过小而不能有效工作,或因成本过高而无法投入生产。

  与“科学末日说”相对,认为“科学无止境”的科学家大有人在。梅道克斯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撰文,认为激动人心的时代还在前头,科学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科技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这种创造力非但没有衰退,相反一直伴随着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探索自然的手段的进步而同步增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等发起的一项对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的调查,2/3人预测21世纪科学将会加速发展,对社会的冲击还更大。

  事实上科学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物质本质、宇宙演化、生命起源、自我意识等种种科学悬案、自然之谜都向人们敞开了一个科学的未知世界,科学除了为人类提供技术工具外,还要提供真理,所以,科学不可能止步。不过,我们也不指望“科学末日说”思潮会自动消退,也许它会伴随科学的发展而永远争论下去。

  冷冻技术能命名人起死回生吗?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有28个按20世纪死亡标准,生存在液氮中,等待将来有一天医学的进步足以克服癌症用低温冷冻技术保存在液氮中,等待将来有一天医学的进步足以克服癌症和艾滋病的时候,他们能够再次回到人间,重新过正常的生活。按照病人的遗嘱,对他们生前的宠物如狗和猫也相同的处理。这一方面可以充实实验数据,一方面也可使他们于复生后在现今亲人都不在世时不感到寂寞。

  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奥尔科尔基金会,它在世界各地已有400多名会员,这些会员都希望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被冷冻起来,在未来的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复活。他们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这个似乎异想天开的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专业的生物学家家和医生的质疑。他们指出,躯体在冷冻时会发生大范围的细胞破裂,这就使得修复工作变得不可能。还有,大脑流血不畅造成10分钟后,脑细胞就会有不可逆地损失,导致病人成为植物人,一个被冷冻起来的植物人还有希望恢复成一个健康人码?

  但奥尔科尔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对他们从事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会员按照要求办好人寿保险,这就为手术的费用提供了保障。在医生确诊病人死亡后,工作人员就开始按照事先安排的程序严格进行操作。先是用冰水降温,使躯体温度保持在2℃左右,这样既可以防止细胞死亡也可以防止其冻裂。然后做气管插入术,继续为细胞供氧,同时将血管内的血液抽出来,从静脉向体内输入人工营养液和各种不同的药物。接着,在病人的大腿动脉处装一只血泵,向体内灌入一种特殊的保鲜液,这种液体在今后的冷冻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一切就绪后,病人马上被送入基金会的总部,那里有早已准备好的一个冷藏罐,病人将被长期贮存在那里。#S#

  人体冷冻术遭到了一些病人家属的反对,他们难以接受将亲人的躯体保存在-196℃的低温中。人体冷冻术还带来了一些法律与伦理问题,美国的法律界和伦理学界不得不加以考虑。

  当然,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病人能否复生?何时才真正有把握使冷冻的机体恢复生机?目前,有两项技术是关键性的,即“控制基因”和“毫微工艺学”。现在脱氧核糖核酸的译码工作进展迅速,平均每天就能辨认一个新的基因。虽然基因的辨认离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还有相当距离,但给人的感觉是人体的秘密将人越来越少,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事情真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吗?系统学家指出,“控制基因”和“毫微工艺学”只能解决微观的复杂性,却无法解决宏观的复杂性。而人体并非是简单的细胞堆积,它在整体上蕴含了许多单个细胞所不具备的功能。奥尔科尔基金会的科学家能不能克服这个难题是让人怀疑的。还有,正如一些社会指出的,即使这种技术可能会成功,那么它也是反人道,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为老的生命会占据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所以人体冷冻面临着技术和伦理的双重困难,那些冷藏起来的躯体是前途未卜的,这项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明天的生活方式,也是悬案。

、外星人:除地球外,别的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
二、黑洞天体:1984年初, 美国与加拿大的科学家确证银河系的大麦哲伦星系中有一个“黑洞”质量为太阳的8---12倍。但还需找出直接证据。

三、引力辐射探测:1916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证明,引力是一种波动过程,称为引力波。1978年科学家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接检测出引力波仍是实验物理留下的一个课题。

四、太阳系是否存在第10颗行星:18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波德曾预言, 在冥王星外侧可能有第10颗行星。1977年帕诺玛天文台的考瓦耳宣称发现了一颗低速移动的新天体,但是否是第10颗行星,还需继续观察。

五、新元素发现的极限:德国用人工方法制成107和109号元素。至今为止,还有110号以后的新元素等待发现。理论证明修改后的元素周期表可适合到164号元素。新元素在哪里还是个谜。

六、人类进化有缺环:上一世纪英国的赫胥黎证明,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应该还有一环,这一环是什么亟待证实。

哇真是太详细了
投票远上几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