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铜线直接接地吗:“荀子劝学“作简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6 01:08:04

一、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况(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 ,时人尊称荀卿,汉代著作避汉宣帝刘洵讳,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是著名教育家,是法家思想家韩非、李斯的先生。荀子出于儒而不拘于儒,他对儒家传统思想作了大胆的取舍。其思想的基点是“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伪,人为也。”生而有欲,争权夺利,人欲横流,辞让亡焉,人世大乱,因此荀子认为要——规之以礼,确定分界;绳之以法,匡正时弊;劝之以学,促成向善。
  从荀子的思想的基本点来看,劝学的目的,在于改造人恶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一书说理透彻,气势恢宏,语言优美,善用比喻,学者气息浓郁。《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
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
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
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
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
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
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
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
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
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
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
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
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
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
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
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
舆马,舟糓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
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
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
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
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
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
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
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
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
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
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
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
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
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
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
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